踞龙首望汉唐承中国写意精神;
宗源流明造化立长安画派风格。
岁月演进,如同“长安画派”创立发展至今,惊世,悲壮,逶迤。一个甲子的岁月,对任何人来讲都可称之漫长。画派与时代翻过的篇章一样,备极哀荣沧桑。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先辈们用自己的艺术影响力社会感召力,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感人无比的一幕一幕。
众所周知,从1977年到1998年,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等长安画派前辈陆续辞世,风火中国画坛近四十年的长安画派顿时群龙无首,渐呈由盛至衰的态势。加之画派的精英纷纷南下北上,画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景象、长安画派几乎到了强弩之末。
时光流逝,墨香依旧。长安画派,人文日新。
在长安画派历史交迭中,滋养于斯的优秀艺术精神和学术力量却一路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近年来,在范华院长带领下的陕西国画院,践行“5·23”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紧紧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为擎起长安画派这把香火,积极培养长安画派后背力量,努力传承长安画派的风采流韵。
农于田耕,士以砚耕,砚生墨,墨洇河山。
长安画派形成之初,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创作主张。强调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画家只有走进生活、走进时代、扎根人民,才能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出具有生命力、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值得称道的是,近几年间,范华以独特的艺术眼光瞄准了蓝田、陕北、陕南等一些更为原始,更为古朴的乡村进行写生。从2004年始,他的黄土高原|、他的蓝田山水、他的陕南乡村等写生创作……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回归始终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尽管绘画创作中更多的是有关风景的描述,但不难看出画面背后,其内心对陕西这块凝聚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土地所饱含的炽热情感。
长时间的乡下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充沛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几年凤凰涅槃式的苦心探索,换来的是或浑厚大气,或清逸雅洁、域气息浓厚的画面形式;是闭门造车、胶柱鼓瑟所不能产生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样一次次满怀朴素情感的写生,在不经意间,为艺术家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范华艺术践行活动正是处在当下社会情境底下的每一个艺术家必须思考的问题。艺术何为,艺术家何为?范华用他的方式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观其所作的山水写生作品时,才别有一番情致,可以说他在写生及坚守传统中所具有的关注现实的态度与精神使其不可能以嬉戏的姿态去舞山弄水,而是在另一个境界中的自我艺术渐修。
正因为有像范华等一批长安画坛中坚力量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长安画派的春天,可以预见。已如王维所言:“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斯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