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丝三19:多瑙河之波
当太阳升起在水面上
白云飞,浪花跳
金光闪,风儿唱
看多瑙河滚滚翻波浪
给两岸安排了好风光。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句,《多瑙河之波》并不是前面写到过的奥地利作曲家小施特劳斯的那首《蓝色的多瑙河》,虽同是咏歌这条母亲河,却完全是另一个国家另一位作曲家的另一首圆舞曲。
真实情况是,19世纪末,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的罗马尼亚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创作了《多瑙河之波》。他创作过不少器乐作品,只有《多瑙河之波》产生了影响并且流传下来。作品原是供军乐队吹奏的圆舞曲,用的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序曲在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中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第一主题徐缓委婉,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第二主题每个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八分休止符,充满了跳跃感,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
为什么?因为不到10年,1902年,日本人便将这部作品另行填了词,剽窃了它的旋律,堂而皇之地改名为《朦胧月中春之夜》,作为日本歌曲向社会推广。在我们看过的一些日本早期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它的的旋律,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日本是它的原产地。
罗马尼亚自古受到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上世纪中期,尾随德、意、日集团,成为协约国中的小兄弟。弱国非但无外交,文化上也往往没有多少发言权,《多瑙河之波》就这样被日本人明目张胆地侵吞,无人敢于声张。在中外音乐史上,这是罕有的欺人太盛的剽窃例证。
这个音乐侵权事件告诉我们,弱小民族或弱小国家,不但政治上经济上没有主权,文化上也很难逃脱被人阉割的命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习俗风情,被侵占被宰割被消融,何谈文化独立?没有独立的民族主体文化,又何谈民族独立?可见,捍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归属感,不仅涉及一族一国的文化安全,更与国家的独立富强、民族的兴盛发达有着深刻的关联。
⋯⋯⋯
两岸的山峦郁郁苍苍
两岸的田野肥沃宽广
河面上船儿如行云来往
真叫人心驰神往
有多少美丽传说在讲
有多少动人歌谣在唱
你哺育我们亲爱家乡
你灌溉大小村庄
啦啦啦,啦啦啦⋯⋯
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却似乎多少有了新的含义,它共鸣过我多梦的青春和家园忆恋,也揉进了民族文化自强自立的情怀。
写完此稿,是在罗马尼亚北部古城锡比乌,这里是罗国日耳曼人聚住之地,50万人口。街上所见风情稍异,男士女士金发、白晰者甚多,透出一点高贵、雅典气质,不脱西欧日耳曼人之风。此城又称“千眼之城”,盖因居民屋顶喜开两三扇秀若眉眼的小窗,凝视着土地和城市,凝视着初来乍到的你。
那秀眼的连缀,不也是波浪、多瑙河的波浪吗?未闻古诗有云:“眉似远山黛,眼如秋波横”,好一座含情脉脉的小城!(2017年10月14日于布加勒斯至锡比乌途中)